教學典範

蔡政翰老師(電機系)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9-01-14 16:16:06

獲獎教師介紹

服務單位:電機工程學系
專長領域:射頻/微波/毫米波積體電路、類比積體電路、功率放大器設計、微波工程

教學是一種互動 讓學生明白為何而戰
離蔡政翰老師的研究室,還有幾步的距離,從門後傳來政翰老師與學生的對話,儘管音量不大,也能感受政翰老師和學生間關係相當友好,推開研究室的門,是一張堆滿書籍文獻的桌子。以及一張沙發。政翰老師給了我們一個微笑後,便招呼我們入座,老師說自己是「非典型」的老師,談到如何接觸到教師這一條路,他先是苦笑一下後對我們解釋,自己的教師之路不像許多教授一樣,有崇高的理想與熱忱。雖是輕描淡寫,但在我們眼裡,那是享受著生活中屬於自己,特有的、自在的、隨興的「教育」熱忱。

蔡政翰老師從小生長在台南,媽媽是名教師,生活中受到母親耳濡目染,對教師有著極佳的印象,而那時候社會氛圍普遍認為「三師」,教師、律師、醫師,都是相當好的職業,廣受當時台南老一輩推崇。政翰老師解釋,特別是「老師」除了薪資穩定外,還能受到許多家長的愛戴,於是高中時便默默地,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放到第一志願。沒想到,在高中大考後,政翰老師的爸媽,居然認為教師的職業太過保守,不適合自己的兒子,希望他能嘗試不一樣的選擇,或出外闖一闖,所有的親朋好友都來勸說,希望能夠改變心意,最後錯過了成為師大學生的機會,到了國立台灣大學就讀。政翰老師開玩笑表示,自己能夠一路往上念到博士,是受到同儕一句玩笑話慫恿,拿了報名表填了資料,最後居然錄取博士班。就在攻讀學位期間,每天和學弟妹相處,帶著他們一起幫教授做研究,意外地找到成就感與興趣,這才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完成學業後,經不斷思考,放棄高薪業界的機會,毅然決然到了元智大學任教。蔡政翰老師回想,那時候許多同學到了業界,都賺了非常多的錢,但他自己卻不後悔,因為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出「選擇」。後經幾年學術磨練後,碰巧遇到台師大轉型,將從「師範體系」變成「綜合型大學」,開始招聘新教師,終正式踏入師大校園,完成當初那個未完的夢。

教育的目的不是填鴨 而是啟發自我思考
蔡政翰老師認為,真正開始為自己念書時,是從研究所才開始,並認為自己從來都不是把課業放在第一位的人,也因為這樣,才能從不同的角度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政翰老師舉例,大學時瘋社團,但不是全然都在玩樂,也有透過社團中的訓練,擺脫害羞的個性,口條也變得非常好,尤其是社團中還提供當導遊的機會,讓自己更善於和他人溝通,這些都是難得的技能,這些過程成就了自己,就像是大家所熟知的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他學了一門書法課,一般人都會覺得這堂課對於科技業來說,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沒想到賈伯斯在創辦公司後,多次在訪談表示,多虧當初的這一門「書法課」,筆劃的美學對於設計有相當的影響,更令人驚訝的是,手機中所有內建的文字,是依據書法美感誕生的,造就了現在偉大的蘋果企業,其實。人生就是有捨有得,把時間花在社團,也能獲得了許多不一樣的能力,所以每一個新的嘗試,都是一個不一樣的可能,這也許關乎是你升遷的機會,誰知道人生會怎麼樣呢,沒有人能預知的到,重點是學生要能知道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政翰老師認真的提醒,所有一切都建築在對「自己負責」基礎上,不能拿社團當藉口,而荒廢課業被當得亂七八糟,這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責任。許多同學反映,大學教育中有許多理論,但理論艱深難懂,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有許多疑惑,這些理論該如何應用呢?蔡政翰老師其實大學時也曾疑惑,讓他對學習沒有興趣,一直到了「專題實務」的練習,才明白自己為何而學,讓自己知道「為何而戰」,政翰老師體悟到「為師」最重要不是教導學生知識,而是啟發學生自主學習,以電機科系為例,科技進步太快,根本追不上也學不完,以前教授教學都是比分量,誰能在18週教完所有東西,但這樣是有問題的,真正的教育目應不是要教得多,是要紮實,讓學生感到有趣進而獲得成就感。

師大成「大師」 擺脫標籤走向業界
蔡政翰老師提到,那時候剛進來教書,碰巧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轉型期間,隨著時代改變,師大調整好方向,大刀闊斧的改革,近年轉型成效非常好。以電機系為例子,這些年來為擺脫師範的標籤,其實有眾多困難,將學生推向業界的過程,受到許多阻礙,政翰老師坦承自己沒有到業界服務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更努力地希望透過接觸業界的活動,橋接課程與實務的軌道,也利用各種研究產學合作,和業界取得聯繫,替師大爭取曝光機會,讓許多公司知道師大有走向實務的決心,

政翰老師笑著表示,雖然自己教學時間不長,但是在教學上下了非常多的功夫,心態是最主要的影響,台灣學生太過害羞內向,在課堂上常常沉默不語,鼓勵台灣的學生要更有勇氣,為自己的學習負責。曾有一次經驗,面對中國學生的課堂,他們只要是對於課程不滿意,都會直接了當的表示問題在哪,還有一次同學直接對他說,「老師,這都已經學過了!」。

其實老師需要和學生互動,因為學習不應該只將重擔放在老師身上,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台灣多數學生比較內斂,針對這情況大家都應思考,學生與老師該如何建立良好的教育環境,政翰老師回憶,當初攻讀研究所時曾受推薦《老師也是人》這一本書,說明了在台灣的教育體制裡,過度將壓力放在老師身上。政翰老師也稱讚師大學生,多數能夠體諒且尊重老師,可能受到許多「教育學程」訓練,特清楚教授們在台上的痛苦與難處,身為人師在台上一舉一動都會受到檢視,往往能從師大孩子身上,得到很好的回饋,證明了學習是一種「互動」。

平衡研究與教學 打破填鴨式教育
許多人問該如何平衡教學與研究,在此兩者間時間又該如何取捨,政翰老師認為無法說自己已經者相顧,目前的環境確實對教學相對不利,因為如此,老師們必須給自己一個期許,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教育者。蔡翰老師分享,首次教書的那天到現在,都還是會將明天要使用的教材翻一遍,培養好習慣,讓自己的教學能夠維持一定水準,做好時間規劃,一定要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出平衡,對學生的學習負責。

蔡政翰老師反對填鴨式教育,填鴨箝制創造力發展,而這體制下出來的孩子,通常不會去質疑老師,導致學生無法獨立思考,亞洲小孩常因文化,創造能量都會受到限制,這也正是我們較弱之處,台灣的教育填壓到最後,變成好像什麼都可以,畢業後就隨便找一個工作糊一口飯吃,老師舉例小朋友的創造力,其實是無限,今天孩子問會不會飛,這樣問是因他們不懂自己的極限,有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想像,我們都該引導這股力量,而非一開始就否定。如果今天把「飛翔」換成「游泳」,和孩子說不能,這樣不等同限制孩子發展的空間嗎?歐美國家教學上沒有標準答案,任何答案都有「對」的可能,鼓勵思考不害怕犯錯,才能成就具批判性的腦袋。老師也提醒,雖說創造力極其重要,但也不可偏廢「基礎學習」,因為這些基礎正是,讓創造力能發揮的根本所在。

在政翰老師的教學中,不以單一方法套用在所有學生上,而是有計畫性地去做教學規劃,常聽許多孩子常抱怨,學數學有什麼用,未來生活未必用到三角函數,雖這樣的說法有其道理,看待教育不能太以表面去理解,別忘了教育的目的,在「過程」,是訓練思考的過程,數學潛移默化中,影響自身的邏輯能力。國文如同此道理,這些代表是一種為人處事,用字遣詞所散發的涵養。鼓勵大學生要不斷地摸索自己的興趣,重點是要找對自己的興趣,因為好的工作是要陪你大半輩子。

最後,蔡政翰老師認為,當社會發展到一個地步,自然會有不同的世代特性,現在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留給現在的年輕世代。面對未來雖然「創造力」相當重要,但如何務實地實踐,腳踏實地的打好每一個「基礎」,才是未來真正決勝的關鍵!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