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典範

湯仁燕老師(教育學系)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7-09-15 17:21:39

獲獎教師介紹

服務單位:教育學系

專長領域:教學研究、課程設計、適性教學

進入師專與臺師大的過程

仁燕老師小時候在農村過著單純的生活,於國中準備升學考試時,第一志願是進入工專學習一技之長,結果考上的是新竹師範專科學校的普師科公費生。這使仁燕老師得以無後顧之憂,全心全力涵養作為人師的知能與態度,也有更多時間可以廣泛閱讀和參與社轉,充實自己生命經驗。在新竹師專的學習生涯中,漸漸培養出作為教師的整全涵養與情感。

當完兵後,老師分發至小學擔任音樂科任教師,同時兼任學校樂隊的指導老師。那時,仁燕老師白天在學校教書,夜間則至臺師大進修部中小學教師進修班就讀,當時念的是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即使進入職場仍不忘持續學習,修習相關領域的知識,得以運用在與學生互動、溝通上,使能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課程。夜間部大學畢業後,老師考上臺師大教育研究所,決定申請留職停薪,專心攻讀課程與教學領域的教育碩士學位。

碩班畢業後,仁燕老師透過指導教授的引薦,轉職至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的籌備處擔任研究助理,與師大的幾位老師共同籌備學校及教育學院之設立。任職兩年後,因考量博士學位的進修因素,便回來應聘本校教育學系助教職位,在服務系上師生之餘,同時攻讀並取得博士學位,再循序升上講師、副教授,期間曾至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擔任訪問學者,針對教學領域進行為期一年的短期研究,還兼任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的行政職務六年有餘。

重視互動對話  豐富教學歷程

仁燕老師的專長在教師教學的研究,他意識到教室中即教師與學生兩者的主體地位與互動關係,「教學、教學,教了不一定會,是學生學了才會。」因此,老師特別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互動,教師不能只注意自己如何教、如何呈現材料,甚至淪為單向的傳遞知識。教師應該著重於規劃和設計學生的學習任務與學習過程,讓學生投入真實的探究和學習歷程之中。老師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只有學生參與了、體會了、探究了,學生才會有自己的思考,最後再運用這些知識與經驗,形成自己的觀點與想法,這才是真實的學習。」透過這樣的「教」與「學」觀念的改變,學生也才會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責任。

仁燕老師的教學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課程設計多著重於學生如何投入學習任務,如何互動參與協同實作。例如各種教學方法的教學演示,就讓學生實際進行各種教學方法的理念探究,再從事教學設計和演練,並在課堂上進行實際的教學。學生一方面體會各種教學之精義與要領,又發展將理念轉化為課堂實踐的能力,透過分組合作討論、互動、實踐和省思,也突破以往對「教學」的僵化思考,對教學概念與歷程獲得新的理解。

重視創意 圓融教學智慧

仁燕老師時常讓學生進行對話,讓他們建構自己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理解。他發現學生展現出所學到的知識體系和內涵,往往超乎原先的預期,而且學生確實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在訪談時,老師還當場將學生上課留下的成果與我們分享,是學生在上課時進行討論後,將對教學理念或課程概念的理解、所學到的內容用概念構圖的繪畫方式呈現在海報紙上。仁燕老師說:只要給學生空間,有時候學生甚至能做得比老師們還好;若是一切由老師主導整個過程,其結果就是老師自身在閱讀、在研究、在整理知識,學生沒有機會去學習、了解和探究這些知識,也無法運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

老師的教學不侷限於教室之內,藉由拼圖式的合作學習,在分享的時刻就自已喜歡的校園角落,他發覺學生在戶外討論非常熱絡,甚至下課了仍繼續討論分享,老師也會陪著他們,直至分享結束。學生非常投入在這樣的歷程當中,反饋這節課非常值得,整節課都是自主討論知識、建構知識乃至發表知識,每個人都像小老師一樣,把自己當作教學者的角色,不再只是單方面的接受。

有一次教學演示,地理系的同學設計了以地理資訊系統為主題的課程,仁燕老師亦參與其中,被分派到某一組,在執行指定任務時,竟循著學習的定位走向學校之外的古亭捷運站,老師發覺不對勁,趕緊將同學帶回,演練的同學這才發現定位點沒有定好,真實地體會到教學設計與事前的規劃準備真的要萬分謹慎。

老師說教學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學生的參與、投入和展現,仁燕老師陪著他們一起體驗過程當中,學生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設計做檔案和練習,當成果展現出來,學生在進行回顧時,會覺得「哇!這才是自己的東西,真的學到了!」教學智慧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的開展和圓融起來!

重視轉化過程 增長教學實踐能力

仁燕老師的課程非常重視教學實踐過程,提醒學生以簡單的概念將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理念實現。讓學生思考教學時所要面對的情境為何?要如何組織知識內容,轉換成學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如何創造和安排學生的學習機會和經驗?乃至讓學生在實際參與中,從規劃設計、修正實施到回饋校正,完整投入整個教學轉化過程,體會到課程和教學從無到有的轉換,其間會遇到什麼困難?要怎麼應變和解決?實際試教時,臺下同學還會給予評論意見,提供修改建議,最後再讓學生做成學習檔案,省思過程中遇見的種種問題以及面對處理之方法。

仁燕老師的教學強調「教得多不如學得好」,結合「八二策略」,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著重在百分之二十的核心內容上,透過多樣化的閱讀、對話、合作、省思、乃至實作,搭配提問、討論與媒體素材,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教學的核心知識與概念,啟發他們探究的熱情。培養了出這個能力後,當師資生未來成為一位教師時,就能藉由這些教學理念和方法作為基礎,應用所學到的轉化能力,自己設計符合情境的教學方法和過程,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用擔心教學的一成不變了。老師認為知識學不完,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核心的探究能力、態度與熱情,學生會以主體的姿態去面對知識、去探索這個世界,甚至會去思考這些知識與他的關係、去批判,形成自己的思考與想法。

仁燕老師下課後通常都會留在教室,與學生互動討論,或與學生約好在研究室研討。教過無數的學生,儘管並非每位都認得,但路上常遇有學生和老師主動打招呼。有時候,學生畢業後有好的表現,或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什啟發,會想到自己會這麼做,是因為上過仁燕老師的課,便會寫信給老師,寫道以前與老師在課堂上互動的情形,述說心中的感觸,讀到這些信,老師也會覺得很感動。

教學的意義─教學即生活

仁燕老師說教學是意義建構或創造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即是在此過程中互動、對話,思考這些內容,最後在思維上就會形成改變,意義便不斷轉換與更新。老師表示,在師大任教了那麼多年,教學對他而言,也是在重新創造自己的人生,生命的意義隨著教學不斷填補、改變,教學就是他的生活,兩者已結合在一起,自己的喜、怒、哀、樂業已融入教學之中,老師甚至會想:如果沒有投入教學,自己的人生會不會很空洞?如果沒有與教學相遇,我會在哪裡?教學充實了老師的生命、豐富其生活,對於仁燕老師來說,教學很重要的存有價值,不只是工作。

得獎感言

首先要感謝學生,我能得獎最重要的就是學生願意參與和投入我的課堂,因為我的教學就是重視師生互動,學生有好的學習表現,學習成果得以展現,才彰顯出我的課堂價值。其次,能來師大服務,我感到很榮耀,非常珍惜與學生在一起的時光,也希望能將這個獎與曾經教過的所有學生分享。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