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教學法的指南

– 女權主義教學法的指南 –

指南介紹

女權主義教學法並非一個工具箱、一本攻略、一張實踐清單,或是一種特定的課堂安排。它是一種囊括性的哲學-為結合女性主義價值,以及教與學相關理論和研究的一門教與學之學說。

它源自於我們的信念與動機:我們為何而教?學生為何而學?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我們已知教與學動機對結果的影響很大,如 Keith Trigwell 和 Mike Prosser 所示,相較於教師的實際教學策略 (「人們做了什麼」)(78) ,教師在教學上的意圖(「為何人們會採納這特別的策略」),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會有更大的影響 。他們的研究顯示,對比上以教師為中心和以資訊為主導的方法,教學若是有目的性地關注學生,並以轉變學生概念架構為目標,將可導向更深層的學習實踐(Trigwell 98)。這其中蘊涵為教師對授業、學習、知識傳承的基本信念與價值極為重要

在這指南中,我們將解釋女性主義教學法背後的基本信念、價值與意圖,以提供給特定的課堂(任何的課堂)審慎地運用,因女權主義教學法可提供給所有的學科參考。(想知道更多專注在女權主義教學法,特別是女性研究課程課堂中的探究,請參見 Holly Hassel 和 Nerissa Nelson 的《著名的女權主義教學法:女性研究裡的聯結與轉化 (A Signature Feminist Pedagogy: Conn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Women’s Studies.)》。

儘管,這指南不是一本女權主義的入門手冊,還是做了以下假設:

我們活在父權社會下,而根據 Allan Johnson 的學說,我們定義這個詞彙為由「男性支配、以男性為主、與男性一致」的社會建構(5)。
基於歷史、文化、權力與意識形態間的複雜互動對人們生活經驗的影響,差異亦存在於「群體間」。(McLaren 43)
「女性」的概念並非獨立存在於其他身分認同之外。其實,身分認同是具「交集性的」,是一個體認不同的身分認同面向和壓迫體系間之連結與糾結關係的詞彙。

此指南的架構
除了前面的女權主義假設外,我們另提出一個重要的教學假設做為本指南之架構。那就是我們應試著將我們的實踐,貼緊我們的價值與信念—也就是 Lee Shulman 所說的,以「心與頭腦的習慣」來指引「手的習慣」(56)。

頭的習慣為我們思考與認知事情的方式
心的習慣為引導我們方向的價值觀
手的習慣為由我們頭腦與心的習慣所指引的實踐行為

這三者並非互不相關,反而是相互連結且重疊的。

此架構來自於 Lee Shulman 的「著名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