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大師系列工作坊 11月

EMI大師系列工作坊 11月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9-02-18 10:51:21

本月份的活動著墨於教學互動與平衡,探討如何強化講者與聽眾之間的連結。除了有了大膽的點子發想和完善的課室設計,教師還能夠怎樣抓住學生們的注意力?且讓王宏均老師、林君憶老師、黃玉茹老師帶你一同將創意、魅力與動力送進課堂中。

遊☆戲☆王:怎麼玩好一局EMI

11月3日上午場次的工作坊邀來英語學系王宏均老師,針對EMI課程中的creativity(創意/創造力)進行詳細的解說分享與實作。談及創意,其元素包含「獨特」、「實用」、「新穎」、「藝術性」等。王老師提及,研究創意的領域大致可分為四個P,分別為:Person(研究富含創意與創造力的人物,像是畫家莫內或劇作家莎士比亞)、Process(培育出創意能力)、Product(創意下的產物)、Press/environment(如打造出適切的家庭環境或學校環境,孕育學生創意)。
王老師在自己開設的寫作課程上,也會使用各式各樣的活動讓學生發揮創意思考,表達出大膽的想法。例如讓學生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生物,並請學生加以解釋此生物的特性;在本次工作坊中,王老師也和與會教師進行了類似活動。王老師分享,教師可以運用圖卡、音樂、自行收集的素材等,與同學一起進行活動,有如回到幼童時期,使用多種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創造出富有個人色彩的內容。王老師所創造出的學習環境毫不受限,天馬行空,只要是能夠讓學生「自己動手做,自己思考」的活動,都可以成為教學的一環。
那麼,教師如何鼓勵學生發揮創意?舉凡激發學生的critical thinking,鼓勵學生打破現有框架、協助學生找尋動機,教師首先成為學生的role model等等,都是常見的方式。臺灣的教育方式大多著重accuracy(精準、準確。例如每個題目都一定有正確答案),因此在將創意元素導入教學時,教師可先協助學生「建立能力」,也就是讓學生意識並了解到「自己的能力無窮」,並在過程中給予鼓勵。
在學生發揮創意的過程中,也可以採取delaying gratification(延遲滿足)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更深層思考,如提議「要不要進一步思考看看,有沒有更多可能性?」長遠來看,王老師特別提及proselytizing for creativity(創意的改變),並提出幾個問題供討論:「創意是與生俱來或後天養成?」、「環境或其他條件限制是否會拘束創意?」以及「獨立作業的人是否有更多創意?」,讓與會教師探討創意實踐的更多可能。

全面啟動知識力與語言力 – CLIL教學

11月3日下午場的工作坊上,由教育學系的林君憶老師揭開多元教學的序幕,介紹CLIL與EMI之間的應用。林老師首先帶領與會教師討論,以各種不同角色(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teachers, students)看待EMI時,會有哪些機會與挑戰。
CLIL的3 Pillars理論包含Content、Language與Learning styles,主要內涵為「同時教授內容及語言」,且「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式」。林老師介紹了另一個較為新穎的概念:Understanding by Design。
使用此方式設計課程時,第一步並非設計學習活動,而是先思考「教師希望學生最終能夠發展出何種理解能力」,整體課程重點為understanding;因為在充分理解之後,學生便能夠將知識運用於不同背景。因此重點不僅是習得知識或技巧,而是培養理解能力。
林老師舉出實例,分享了過往上課時的方式(以教育為主題,分為三大步驟)。首先,討論全球教育景況、探討與其相關的各種議題,激盪出不同想法,找出目前自身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採取的行動等。接下來,學生們將聚焦於交換實際經驗與想法。第三步則在以上步驟之後,學生針對其未來要面臨的學員(例如小學生等),設計出適合的教學方式。
臺灣學生大都對於EMI課程懷有恐懼,主因是擔心自身語言能力不足。林老師建議,除了以專門科目為主題之外,不妨讓學生以外語討論如個人嗜好、假期活動等,一些較為輕鬆的題材,並鼓勵學生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互動。學生對於外語總是有各種心理上的擔憂、焦慮,或是使用上的困難,這些作用都會反映在聽說讀寫等方面,此處不見得是學生本人對於題材沒有想法,而是信心不足,不認為自己能夠適切地以英文進行表述。林老師表示,她在自己的課堂上,通常會協助學生balance learning styles(此指用較多元的方式學習),並提供scaffolding,讓學生更有意願參與。
CLIL中的學習曲線如同諸多學習方式是「由淺入深」;一開始先提供較為簡易的內容,而後在漸漸加深難度的同時,教師需在旁輔導,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單字或語言協助等),並且鼓勵同儕互動,讓學生更有安全感。

關於舞台魅力,講者說的是…

「溝通」與「表達」在各領域都至為重要。無論系所或課程內容為何,學生都會被要求在課堂上進行報告或發表。口語表達能力不只是求學階段所需,在日常生活或未來職場上,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共教外文組黃玉茹老師在11月10日的工作坊中,有系統性地分享了簡報技巧與實作。

Presentation可依其目的,大致分作三類:informative presentation、persuasive information與entertaining information。Informative著重訊息內容的傳遞,persuasive主要是說服聽眾接受某種理念或想法,而entertaining形式則主要是讓聽眾放鬆,通常較帶有娛樂效果。
Presentation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決定topic。
此處重點不僅是選出一個講題,同時要思考:我想要發表何種演講?我對哪些主題有興趣?哪些主題與我的專業相關?聽眾喜歡什麼種類的主題?我有多少時間可以準備?聽眾與我是否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等等必須列入考量的因素。黃老師提問,以講者為出發點,或是以聽眾角色為出發點,哪一出發點需考量更多?一般而言,以聽眾為主角的演講方式,通常會較難構思。例如,若一講者以個人專業背景或偏好來準備講題,通常不太需要特別考慮「聽眾是否理解我的說法」,而是會將重點放在「我想要採用這個說法」。但假若今天的發表以聽眾為主角來準備,講者就必須「事先了解我的聽眾」,如同教師在教學時要先「了解我的學生」。
而所謂communication,則分為兩大類:口語(verbal)和非口語(nonverbal)。黃老師介紹了在presentation中,各種不同表現的比重:Words(詞語,用字,說話的內容)占其中大約7%,How you speak(說話風格,表達方式,語速等)占38%,而How you look(肢體語言,手勢)則占55%,整整超過一半。因此,即使用非母語教學,縱然對於words的掌握可能不夠完美,教師還是可以藉由其他方面的表現來加強,達到成功傳遞訊息的目的。而對大部分的學生而言,常常因為擔憂自己在words的表現不佳,而降低溝通意願;但透過此分析可以發現,即使有時候純語言能力不夠熟稔,依舊能透過如肢體語言等nonverbal的方式來表達想法,且nonverbal的習得時間也較短,相對容易掌握。
在教學時,老師們是否注意過自己的聲音也是教學要點。黃老師介紹了聲音對於教學的重要性:當教師滔滔不絕講課時,呼吸是否維持舒坦,以及語氣是否太過著急,或句間換氣位置等,都會影響講課時的氣氛,與學生專注的程度。教師不妨試著練習說話的節奏。另外也可注意說話音量,與各種聲音的表情。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