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大師系列工作坊 9月-10月

EMI大師系列工作坊 9月-10月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發佈時間: 2018-10-22 08:00:01
承接本中心自106學年度起,辦理EMI工作坊的宗旨 — 培植教師英語力並帶動校園國際化 — 本學期擴大師資與課程編制,並且與共同教育委員會外文教育組、英語學系、教育學系、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等,聯合企劃共有14場教師研習活動。

先別說這個了,你聽過EMI嗎?

首場《EMI大師系列工作坊》於9月29日由共教外文組的徐筱玲老師揭開序幕,為教師學員們介紹EMI的背景與相關實作策略,並分組進行活動,讓與會教師皆能更清楚EMI的樣貌。
徐老師首先以破冰作為學員相互認識的第一步,藉由輕鬆的活動慢慢導入正題。徐老師闡述,在眾多英語授課的課堂上,教師最常遇見的問題便是學生對於全英語環境的恐懼,因此在進行EMI時,學生對於自身英語能力的信心將會是一大關鍵。在工作坊的互動過程中,徐老師請各組教師討論並分享「在學期間的18堂課裡,教師在
教學過程中最喜歡的部分,以及偏好在班級中進行何種活動」。多數與會教師表示,會在課程中使用類似桌遊、實際案例探討等較為具體的方式來輔助教學,讓學生能夠更確實掌握實際情況。
在EMI實行過程中,教師們需要知悉四個主要原則:強化自身語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鷹架(scaffolding)、引導學生投入課程、檢視授課語言使用(language aware)。有了這些步驟,再佐以提問技巧,都能夠提升教師授課的效率,以及學生理解文本的能力,進而活絡師生在課間的互饋。

妙語橫生的Quality Talk(深度討論)

Quality Talk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SU)研究發展之教學方式,旨在透過對談和討論來促進學生思考,以達到更進階之思辨與認知層次。10月6日的工作坊上,本中心有幸邀請該計畫主持人P. Karen Murphy博士前來擔任主講人,詳細探討了深度討論的實行方式與價值所在。

Murphy博士提及,傳統教學中其實也包含了「交談」,只是主角大都為教師,教與學的內容多由教師決定,如此與學生之間形塑出「我說你聽」的關係,學生的發揮空間並不多。然而除了吸收知識外,教師也期望學生同時發展思辨與分析能力,以在現實生活中活用所學。由此延伸,「深度討論」便是希冀透過更多互動 — 尤以「說話/討論」來培養學生能力 — 塑造出讓學生得以自主談話的環境,並利用更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辯論與決策。
而所謂互動,可以是提問,或對內文採相同/相異的立場來回應,抑或是批判等。要生成自我立場與思維並非易事,必須蒐集資料,甚至投入情感。在一個良好的深度討論過程中,學生要能夠主動提出疑問,發表感想。Quality Talk讓學生能夠真正活用語句與思考,以表達各自看法與見解,並透過不同討論方式,達到學習目的,成為學習過程中真正的主角。

只聽一次也不一定懂得:Discourse

很多人在與他人在談話時,相信或多或少都有過雞同鴨講的經驗;若否,也曾感受過鴨子聽雷的心情。如何達成有效溝通,而不是對牛彈琴呢?英語學系的李婉歆老師在10月13日的活動上,以兩支逗趣的影集橋段進行了說明,同時帶出語言資訊的重要性。

從李老師提供的研究結果看出,受訪的一百名EMI學生普遍認為「教學內容太艱澀」、「專有名詞過多」、「無法適應教師口音」、「課業變得更繁重」等,其中約有七成學生認為EMI課程之所以困難,是因為「教師語速太快」。值得注意的是,僅有不到一半的學生表示對於「自身英語能力不足」的擔憂。由此可見,語言並不一定是EMI當中最難克服的一點。
李老師引述英國語言學家Halliday教授提出的論點,「語言可概略分為ideational(概念)、interpersonal(人際)以及textual(語篇)三種功能」,因此在使用語言

的同時,大腦也在同步進行著分析,設法理解語言背後的真正意義。當教師必須以英語教學時,並非所有資訊或情感都能夠找到相對應的語言來呈現,資訊量就變得更多了。

在EMI課程中,有多種方式可以讓教師們將訊息表達得更清楚,如善用換句話說、同義/反義詞,來幫助學生建立語句的概念設定,讓他們更能掌握文本知識與教授內容。由此可知,教師們若要使EMI教學進行得更順利,便需要廓清訊息架構,讓訊息可以被有效地傳達。

回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