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教深耕 — 大學教與學新方向研討會

2018年高教深耕 — 大學教與學新方向研討會

發佈單位: 教學發展中心教師專業發展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18年6月1日舉辦「大學教與學新方向」研討會,研討會由宋曜廷副校長開幕致詞,並擔任「高教深耕計畫之焦點對談」主持人。宋曜廷副校長提到教學永遠是大學最重要的角色,期許能持續高等教育的深耕,將教學智慧集結以向全世界展現豐厚的能量!此次研討會亦有幸邀請到三位分別來自國立中央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教務長,針對「高等教育教與學」的三校深耕計畫進行分享與討論。
首位與談人為國立中央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陳志臣,陳副校長提到教學是長遠的規劃,須根據學校的特色以及學生的能力去做改變。在培育新世紀學生的能力方面,則應著重於低年級的問題導向、高年級的總整課程,以及學生教師社群的強化上。教學環境亦透過「營造跨域自學環境」的方式,逐步進行教學整合,改變舊有環境為創意空間,協助學生跨域自學。此外,中央大學為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建構彈性的跨域學制,打造學生能自行創課的微學分課程。
清華大學戴念華教務長則提及清大的多元選才「繁星、旭日、拾穗」,實踐平等與正義並落實社會公共性。同時,面對時代環境的挑戰,清大以「清華3.0新世紀人才培育」為計畫目標,進行跨域創新與異質性的人才培育。以清華學院為平台,提供多元學士班學位授予的機制,分別有雙專長、客製化、實驗教育等學士學位學程,讓學生的學習發展不因既定學制而有所受限。另外,戴教務長亦提到以院為發展單元的策略,點出未來趨勢是以人才跨域作為主軸,而非某一專長科系。
本校陳昭珍教務長認為「教與學」是「教師會教,學生樂學」,因此大學必須擁抱改變的可能。陳教務長首先提到師大以「降低學系必選修」的方式,為目前大學生科科不等值的情況解套。為了堅持教學品質,師大通識課程,除規定教學意見調查在4.0以上的教師才能開設之外,亦與高職老師合作,加開生活技能通識,強調學生與日常生活技巧的學習,增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建立。最後,陳教務長以「大學不是象牙塔,是永續活實驗室」勉勵高等教育的創新與進步,必須憑藉相互溝通與交流以共榮共好。
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深度討論與專題寫作

現今社會發展與資訊科技密不可分,有鑑於此,資訊課程與「運算思維」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透過電腦科學相關知能的學習,培養邏輯思考、系統化思考,增進運算思維的應用與解決問題能力。此外,在語文思考方面,透過師長的引導,使學生在閱讀文本時能相互討論,將思考推向多元與深度,呈現思想上的成果,本次研討會特別邀請相關領域之5位師長共同與談,分享相關見解與教學成果。

通識教育中心簡培修老師與科技系許庭嘉老師都運用桌遊帶領學生培養運算思維,而Blockly Games是一項不錯的程式學習平台,最後學生也能自己設計互動式程式,提升生活中的便利。科技系丁玉良老師教導學生製作、設計程式操控機械手臂,從中整合STEM能力。

國文系李志宏老師與共同教育委員會外文教育組徐筱玲老師則是帶領學生進行文本的深度討論,讓學生訓練思考的多元與層次,此外,語文的專題寫作,也能促進學生書寫能力,以達到統整、驗證、反思等能力。

大學入門/總整課程

進入大學,是一段全新的學習旅程,地理系的大學入門課程提供一系列課程,幫助學生認識本系,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並從野外實察探索相關興趣。化學系的教學領袖輔導團,建立起學長姐輔導學弟妹的良好學習互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成果。

經過大學教育的培育,學生必須整合所學,展現相關的專業能力,與社會趨勢接軌,因此各系規劃了總整課程。在特教系規劃完整的實習課程,讓學生應用己身所學,並累積許多特教場域的實作經驗;圖資所則是與業界公司合作,讓學生設計出知識性服務,以此和相關產業接軌;華語系和國語教學中心合作,讓學生一同共備,實際教學華語課程,在教學中學生得到反饋,修正、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PBL問題導向學習/體驗式學習分享

從九年一貫「帶著走的能力」到十二年國教的「素養導向」,初等與中等教育順應著時代潮流而生;高等教育自然也不能落於人後,透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得呼應高教深耕計畫目標之一的「全面性提升大學品質及促進高教多元發展」。本次研討會力邀請「問題導向教學」與「體驗式教學」上具有教學實踐研究的學者、專家進行經驗交流,促進對話與互動,提供教學上更多的可能性。

公領系楊智元老師運用PBL教學,帶領學生討論與生活相關的經濟問題。教師僅需提供先備知識,開放學生自行找出解法,課程目的是在培養問題思維以因應未來的社會。慈濟大學教育所的張景媛老師則分享PBL、TBL以及素養導向教學之間的關聯,在符合素養導向教學的PBL歷程下,教師是也需平衡課程的設計者、引導者與評鑑者角色;學生則是「主動」管理與學習者,必須承擔學習責任,並具備獨立性、行動性與創造性。體育系施登堯老師分享PBL在體育科上的應用,在體育課上的第一步就是先在學生的日常中找到問題。老師透過改變比賽的規則,讓學生思考遭遇到的問題,並從而探討是何物引導學生的調整。老師堅信此種教學方式對於學生思考、社交、問題解決都有很大的幫助。

體驗教育的分享場次中,公領系謝智謀教授分享自己在體驗式教學上的例子,在未來,虛擬會越來越嚴重,人會躲在自己的空間,因此體驗學習就有其重要性。具體經驗就是真實生活,體驗教育帶領學生透過反思對話,內化於心。老師強調,我們訓練了一群會批判思考的學生,卻沒有訓練社會關懷力、實踐力,最後終將反撲社會。最後由公領系的蔡居澤老師介紹學生能藉由體驗教育,經過108課綱的三種面向達到九大素養;老師也指出現今教學應教導學生觀察反思、歸納通則、實踐、再體驗等概念,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並在生活情境中體現,能否表現出從觀察反思、經驗統整乃至於實踐、創新的歷程。

教育乃國家之希望,是以今日之珍貴與厚實的經驗分享,盼能提供大學教與學的深刻眼界與想像;也期待未來能結合更多學術力量,共同肩負起教育責任,共學共享!

回上一頁